《无门槛读懂楞严经》连载:世界和众生、山河大地是如何形成的

《无门槛读懂楞严经》连载:世界和众生、山河大地是如何形成的

说罢,五体投地礼拜佛陀,钦慕渴仰如来无上慈悲的教诲。

【注释】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富楼那尊者(参考佛学名词解释No.50佛的十大弟子),佛十大弟子中说法第一。富楼那是父名,弥多罗尼是母名,意思是“满慈”,尊者又叫满慈子。

“大威德”:“威”,能折伏一切故有威;“德”,能摄受一切众生故称德。佛之威德无上,故称“大”。

“尚纡疑悔”:“纡(yǖ)”,缠绕。“疑”,对所闻的大乘法有疑惑;“悔”,对往昔执着不究竟的小乘法心生悔意。

“是义攸往”:攸(yōu),所。指这个道理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

【若水中观】

本段有二点需要注意:一是请法者由阿难尊者变成了富楼那尊者,此中有何深意?二是富楼那尊者的疑点有哪些?

一者,阿难尊者此时已经断了见惑,得须陀洹果,而我执仍在,故而习漏未除;而富楼那尊者此时是断了见思二惑的阿罗汉,已登无漏。针对前面佛陀开显的第一义谛,为什么得了阿罗汉果的富楼那尊者有疑惑,而须陀洹果的阿难尊者没有疑惑了呢?根本原因是小乘的目标只是断我执,而大乘的目标是要断我执(烦恼障)和法执(所知障)。这就意味着,断不断我执,并不是断法执的必要条件。

从上一段的赞佛偈可以看出阿难尊者是初发心菩萨,作为大乘种性的菩萨种,他所知障轻,所以闻法很容易懂,但是烦恼放不下,习气重;富楼那尊者是烦恼障轻,很容易修行,但是大乘智慧没有打开,所知障重,还没有回小向大。在小乘果位上,阿难尊者只断了见思二惑的见惑,虽然果位低,但是阿难尊者此时已获得法空胜解,而富楼那尊者法执仍在。

这也说明不同根性的众生有不同的成佛路径,可以一步步除障,但是到最后都得断掉烦恼障和所知障,证得我法二空。

本段富楼那尊者开始出场,是作为小乘圣人的代表,反映佛的良苦用心,鞭策小乘人回小向大,不要成为焦芽败种而中止化城(见《法华经》),而要趣向终极菩提。另外作为“说法第一”的富楼那尊者,都不能生胜解,也反应作为大乘究竟的如来藏和首楞严大定妙法的殊胜。

二者,富楼那尊者的疑点有哪些呢?他怀疑阿难尊者所悟不真,于是他先提出了两个问题——如来藏如果“含吐十虚”,如来藏清静本然的性质如何生起万法的染相并且秩序井然相生相续呢?二是认为地水火空这四种大种性质是互相矛盾的,如何能同时周遍法界呢?

P136【尔时世尊,告富楼那,及诸会中漏尽无学诸阿罗汉:“如来今日,普为此会,宣胜义中真胜义性,令汝会中定性声闻,及诸一切未得二空、回向上乘阿罗汉等,皆获一乘寂灭场地,真阿练若,正修行处。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富楼那等钦佛法音,默然承听。】

【略解】这时世尊说:“如来今天宣说胜义谛中无上胜义,让你们都能获得唯一佛乘的寂灭境界。”

【详解】

这时世尊告诉富楼那和会中已证得漏尽解脱境界的无学阿罗汉们:“如来今天为此会一切大众,平等宣说殊胜法义中的无上最胜妙义,让你们这些定性声闻以及一切尚未证得人空和法空却发心回向大乘的阿罗汉们,都能够到达唯一佛乘本来的寂灭境界,这就是真正的自性寂静和真正的修行处。你等仔细谛听我现在为你们宣说。”富楼那等与会大众都保持安静洗耳恭听佛陀说法。

【注释】

“宣胜义中真胜义性”:宣说殊胜法义中的真正最殊胜的法义,超越小乘声闻乘、中乘缘觉乘、大乘菩萨乘,这里指最究竟的一佛乘法。佛宣说的胜义法有四种:一是世间胜义,如蕴、处、界等;二是道理胜义,指苦、集、灭、道四谛;三是证得胜义,指二空真如;四是胜义胜义,指一真法界。前三者,在世界历史上只有佛和少数印度教派有如此宣说,第四唯有佛如此宣说。一真法界指如来藏不变之理体。阿难执着和合、因缘等,是不达如来藏理体。

“定性声闻”:又叫不回心阿罗汉,证得人空之后便止步不前的声闻乘人。

“回向上乘阿罗汉等”:指回小向大追求无上菩提之阿罗汉,“等”字包含其余非阿罗汉的众生。

“一乘寂灭场地”:指不生不灭之妙明真心,即如来密因,是究竟寂灭之地。

“真阿练若正修行处”:“阿练若”是梵音直译,义为寂静处。真阿练若,就是超越空间性质的寂静处,而以指不生不灭、常住不动的真心为修行处。也即指首楞严王,首楞严定体是定中之王,正是正修行处。

【若水中观】

《六祖坛经》指出“无念为宗”,“无者,离二相诸尘劳;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是念之体,念是真如之用。自性起念,虽是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常自在。”“无念”也是一种定,和首楞严大定是一样的正修行处。

P137【佛言:“富楼那,如汝所言,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富楼那言:“唯然,世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

【略解】佛继续说:“富楼那,你问如来藏清静本然,怎么忽生山河大地?我前面常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你理解了没有?”

【详解】

佛继续说:“富楼那,就像你说的,如来藏清净本然,为什么忽然生出山河大地有情众生等染相呢?你不是常听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吗?”富楼那说:“是的,世尊,我常常听到佛宣说这个法义。”

【注释】

“性觉妙明,本觉明妙”:笔者的解释和很多大德的解释不同,详见下文。

【若水中观】

这一段的关键是“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

要理解性觉、本觉、妙明、明妙,就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如来常说过的经文:

P6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

P28“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如今者,识精元明,缘所遗者。”

P31“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而自无体?”

P32“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

P34“我等今者二障所缠,良由不知寂常心性。”

P35“吾今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众生获妙微密性净明心,得清净眼。”

P44“从始洎终念念生灭,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性心失真,认物为己。”

P53“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认悟中迷?”

P54“我虽承佛如是妙音,悟妙明心无所圆满常住心地。”

P57“妙明元心,无所还地。”

P58“且汝见我见精明元,此见虽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

“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则知汝心本妙明净。”

P60“诸有物性虽复差殊,同汝见精清净所瞩;则诸物类自有差别,见性无殊。此精妙明,诚汝见性!”

P72“此见与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

P74“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妄为色空及与闻见。”

P75“当知如是精觉妙明,非因非缘,亦非自然,非不自然,无非不非,无是非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P95“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

“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

我们复习了佛有关妙明心性的开示后,就可以理解“性觉妙明,本觉明妙”的道理了。这个要分“性觉、本觉”和“妙明、明妙”两个问题来说明。

关于“性觉”, 宇宙万法的本质就是智慧光明、觉性遍满的不生不灭的一真法界,即如来藏妙真如性。

也如本经P244段经文:“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以及“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所以这个性觉就可以理解为觉性,法界性。

关于“本觉”,就是众生本具的觉性,在凡不减,在圣不增。

佛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分别执着不能证得。”我们的心性的功能就是觉。

比如我们肉身就像一个探测器,能针对六尘产生见闻觉知,但这种觉知不是妙明真心本身,而是妙明真心的用,但是开悟以后,就没有这个体用的差别了。

那么这个性觉和本觉的关系是什么呢?我们借用一个比喻:见P148经文“如一水中,现于日影,两人同观水中之日,东西各行,则各有日随二人去。”性觉就如天上的太阳,本觉就如跟人而走的太阳。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太阳,但跟着所有众生走的实际上是一个太阳,“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一切即一。

同时,跟着你的太阳,也就是天上的太阳,也就是跟着所有人的太阳,所以一即一切。

关于“妙”,相传天台祖师智者大师曾经花了90天来讲一个妙字,在他的著作《妙法莲华经玄义》中分了十个条目来谈“妙”。

我们在这里主要是强调“妙”的不可思议的含义,因为“非因非缘,亦非自然,非不自然,无非不非,无是非是”,如果某物这种特质,我们确实是没办法思议的。

妙明真心,如来藏性,佛性等等,都是具备这个不思议的属性。

本来不生不灭,却不碍生灭法;本来无相,却能显现万物;本来绝待,却不妨碍相待,等等,这些都是“妙”。

此外,“妙真如性”还包括寂、常、净、圆、微密等义,见前文摘录的经文,同修们可以反复体味。

关于“明”,就是明白觉了,了了自知。明,当然含有净的意思。

“明”和“觉”,作动词的话,有时候是一个意思。

作名词的话,往往不是一个意思。这个要特别注意,接下来的经文有很多“明”、“觉”、“明觉”、“觉明”,对于初学的同修会搞得头昏脑胀。

总结,“性觉妙明,本觉明妙”,简单的说,就是一真法界的觉体和众生本具的觉性,能够明白照了一切。

不过别忘了还有一个“妙”字!妙就妙在这个明白照了的功能不假外来,所照的也是这个觉幻化出来的,这个性觉和本觉是绝待的。

打个不是十分恰当的比方,普通的珠子,如果没有光线照射,是看不见的;而如果是一个夜明珠,不需要外来的光线就能放光明,是自明的。

如来藏妙真如性本来就含藏照了一切的功能,同时万法皆是如来藏显现出来的,所以如来藏妙真如性本身就是绝待的,能照和所照是一体的。

如果看成相待的,以能照取所照,就是P189段经文里说的“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了。

富楼那尊者此时示现的是小乘阿罗汉圣人,烦恼障已除,所知障还有,那么他究竟有没有真实的领会佛陀的意思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