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回答说:“天地万物,只有人最为尊贵。人的行为,没有比孝更为重要的。行孝,没有比尽心竭力侍奉父亲更为重要的,孝敬父亲没有比将父亲与天一同祭拜更为重大的了,而周公就是这样的人。以前,周公在边郊祭天时就将周始祖后稷一同祭拜,在庙堂进行宗族祭祀时又将其父周文王与先祖一同祭拜。因此,当时的人们都效仿周公,按自己的身份地位来进行祭祀。所以圣人的德行,又有什么比孝更重要的呢?”【原文】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译文】“儿女对父母的孝敬之心从小就开始养成了,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恭敬孝顺之情就更加真切、浓烈。圣人就根据人们对父母的恭敬之心来教化人们如何去尊敬他人,又根据人们对父母的爱人之心教化人们如何去爱人。圣人的这种教导,无须十分严肃的推行方式就达到了效果,圣人施政不用严厉的手段就实现了太平盛世,这就是原因的根本所在。父子之间父爱子、子敬父的这种关系,是天生成的,君臣之间也同样遵循这种道理。父母生养儿女,一代传一代,人类得以繁行,没有比这更为重大的了。君王亲善爱护他的臣民,用德行感化天下,使民众和睦,社会安定,没有什么情感比这更为厚重的了。”【原文】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译文】所以说不爱自己的父母而爱他人的做法,叫违背了道德;不尊重自己的父母,而尊重别人的做法,叫做违背了礼节。不顺应、尊崇这种道德而逆向行事,人们就没有了效仿的标准。不行善事,而专门做违背道德礼节的事,即使一时得志,君子也会轻视他,看不起他。【原文】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译文】“君子的行为却不是这样,他们想说的话都可以让人称道,想做的事都可以让人高兴,他们的道德品质让人们尊重,做的事情能成为人们效法的标准。其装束举止都具有示范作用,一进一退、举手投足都讲究尺度和礼数,成为人们效法的模范。老百姓都敬畏他、爱戴他,进而学习模仿他。因此他从事的德教能够得以实施,提出的政令也能顺利推行。《诗经》中讲:“温和善良的君子,他们的威严和礼节是不会有差错的。’”
中华典籍|《孝经》全文及译文